北美留学规划师,从南外中加班到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在加拿大经历了四个春夏秋冬。近几年送了不少学生出国留学,在她规划指导下,帮助普高、国际班孩子拿到加拿大麦吉尔、UBC、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等名校强势专业offer和澳洲八大多枚offer。
以下内容来源:加成线上讲座原声(3.14)
Hi各位家长,我是韩煦。一个南外中加班、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毕业生,在加拿大经历了四个春夏秋冬的“中年少女”,同时也是这些年送了不少学生出国的南京加成留学顾问。因为微信名叫香椿头,也有不少人会叫我香老师。
往期加成线上讲座,老师们已经带来不少十分专业的干货分享。今天我想给大家换换口味,分享一些自己在加拿大所感受到的中加方文化差异,希望能为各位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实用信息,帮助大家更好的提前了解、适应今后学习、甚至生活一辈子的地方。
下面我会从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这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一些例子,当然,也会相对主观。
1、学习方式:
老师的角色:在国内,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用各种方法将教学大纲内的只是嚼碎了揉烂了喂给学生,学生只要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就可以在学习中获得很不错的成绩。好学生=成绩高。就像那句很流行的比喻“教师是园丁,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园丁浇水施肥,学生们只管吸收就好了。然而,在加拿大,老师更像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他们更愿意激发学生有自己的方式辩证的看待所学的学科和内容,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拓宽知识面,相对于成绩本身来说,老师更注重每一个孩子课程的丰富程度和掌握知识方法的创新力。 好学生=有领导力+有创新力+有辩证思维能力等。
打个比方,在加拿大的一些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已经人手抱一个笔记本电脑开始上网做research(调查探索,是学术学习的一种方法)找相关学术资料完成他们的课后作业了。有没有让大家想到大学完成研究性论文的情景?其实真的可以这么理解。
英语学科:我个人认为,英语在国内早高中后被当做了一门科学学科来学习,哪怕到了大学也如是。 完形填空、词汇搭配、翻译、听力等等都为了找出正确的用法。哪怕在大学过了四级、六级,有些同学还是没办法真正“使用”英语这个工具。而在加拿大,学生们在9年级全部学完了基本的单词语法等语言基础,从10年级后,开始学习诗歌、戏剧、古典文学、神话等等,积累文学素养(和我们国内学习语文类似)。
作业要求:国内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基本上都是做练习做卷子做各种测试册子。会考符合成绩即可拿毕业证书。加拿大高中(包括国内的加拿大国际高中、中加班等)的老师要求除了书面作业,还要求学生各类小组合作、针对某一社会话题进行视频拍摄创作、在网站或者app上完成各类作业的回答与上传。除此之外,还会对义工和体育运动有严格的小时数规定。成绩、义工服务时间、体育运动时间都满足的情况下,才有资格获得毕业证书。
学期得分因素:国内大部分学校以包含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或直接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体现在成绩单上的成绩。 加拿大的学期成绩包含了出勤、作业、小组合作、各种测验大小考成绩在内的综合成绩。
说完了高中, 说说大学。 国内的大学有单独的校园,有围墙、有看门大爷和宿管阿姨。当然还有班级辅导员 (我没有上过国内大学,都是道听途说,也不太理解班级辅导员是个什么概念,估计可能类似班主任这样的角色)。开学前有统一的军训,领导讲话等。在大学内,学生有班级、有班级的管理员、被强调为一个集体,大家统一行事。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从小就被家长灌输“你只要负责学习,其他都不用管,一切为了高考冲刺,考上好大学以后就能找到好工作了”这样的概念。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其实还是生活在学校的保护之下,然而他们突然像失去了方向,目标也是在大学混到毕业完事儿。这样的学生可能不在少数。
加拿大大学首先校园是没有围墙的,类似于一个区域,比如新街口。你从中央这栋楼上完课,再去德基上课,差不多这么理解。而且,也没有班级,只有是同一堂课一起上课的同学。课表是自己根据学校要求排的,有不同的section可以选择。不喜欢早起的同学也可以选比较晚时间段的课同一门课。每个学生自己行安排自己的学习,只要在7年内修满学校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即可毕业。
在我的经历中,加拿大大学生大部分上课都会带上笔记本电脑,我几乎没有看到有人在课堂上睡觉,或者一直刷手机的学生。学校更像是一个社会,你可以任意自由安排所有的学习生活,除了上课签到(有的大课甚至没有签到)、交作业、考试有非常严格的时间规定之外,学生在这里根本感受不到有“统一管理”这样的事情,不会有宿管阿姨查每个宿舍内部的卫生、也不会有班辅导员进行监管。但是所有可能面临到的问题都有可以寻求帮助的学校相关部门。这意味着在加拿大上学需要学生有强大的自制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2、思维方式:
中国社会: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有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你与大家不同,很有可能会被“贴标签”并认为你这个人“不随大流”。学校或者一部分家长喜欢“听话的乖孩子”,一举一动要符合大众思维(其实我们有非常多优秀的观念和思想非常值得传承,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这个社会需要你最好不要跟别人有太大的区别,不然会被当做“异类”。
我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会规定我们班的女生不可以留刘海,男生的头发不可以超过两寸。又比如,逢年过节的“亲戚局”里,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比孩子了,“关心”你的学习成绩,马上准备报什么学校。到了适婚年龄,又开始“关心”你的感情状况,催促你结婚生娃。我们被太多的人“规定”和“关心”。在很多层面上,我们会被要求先考虑集体,也就是大众利益,再其次是个人的想法或偏好。
加拿大社会:加拿大的民族多样性是世界出名的,路上可以看到各种人各种肤色各种语言。人们对跟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或事物给予比较高的包容度。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观念及不同的选择。(当然法律、伦理道德的底线不可触犯)。大众的接受度是,你可以做你自己我不管,但是不要影响和打扰到别人就ok。
“辩证思维”会比较被加拿大社会接受,也就是每件事情都是绝对的,大家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所以实用的方法和做出的选择会不同。Not a big deal.但是你必须对你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不同于很多美国人的“自恋”喜欢告诉你你要怎么做,加拿大人更加“平易近人”,很少会管别人的 “闲事”。除非真的真的觉得你需要帮助。人们喜欢先忠于自己的需求和观念,有自由选择的意志。这个社会喜欢不同的声音,所以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没有哪一种社会模式更好,也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代表了所有人。每个社会中都有正能量的人,也有“垃圾人”。出国前,请定好自己对于很多事情和观念的“底线”,会有利于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3、生活方式:
中国 集体VS加拿大 个人和团队
出国前,我喜欢和好朋友手牵手逛街,课间一起约着去洗手间,放学一起回家,到哪里都喜欢有个人陪。在团体中或者集体中,会觉得更有安全感。学校老师也会强调:班级荣誉、学校荣誉、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代表整个学校。高中在南外中加班,一个只有中方老师和班主任会强调“班级荣誉”的新环境。我们在不同的学科中会被分成不同的组,加方老师更希望当我们在某一个小组或团队里做一个对团队负责的人。
在加拿大的大学期间,我大部分时间是独处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日程表,即便在学校,每个人都是上完自己的课,赶往下一节课。饿了自己去吃饭,课后自己找地方继续学习。路上的姑娘们不会手牵手或者手挽手一起走,即使很好的朋友也是并排一起各走各的。
我经常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晚上顶着大雪下课走回家、一个人晚上回家做饭、一个人散步。正是因为好山好水好无聊,所以很多留学生都喜欢出国后找个男女朋友同居,至少找个男女朋友陪伴自己,这样才不会显得和觉得孤单。正是因为这样,我很怀念那个有很多时间与自己相处,自己做决定,更可以关注自己的事情并且更加自由的日子。
在北美文化中,如果你需要去办一件事情,大部分是要提前预约的。并且对于“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分的非常清楚。大家也都比较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和隐私。工作时间,因为工作职责会认真服务客户。下班时间在理论上,他们与客户之间没有关系了,不希望再被打扰。但是像金融、投行、四大会计事务等这类行业是很少有休息。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这点与国内这种很多服务行业和公司把客户当“上帝”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看医生(除了急诊)、理发、约见教授(除了可以直接walk in的office time)、约见朋友亦是如此。记得有一次暑假回国前,我乘坐从美国东部横跨到西部的火车遇到了百年不遇大洪水,火车在半路停留了两天没有动,当我找到列车长,他说今晚他会尽全力帮大家解决协调,但是明天他就要休假了,他将飞去迈阿密度假,后面的事情会有当班的列车长解决,跟他完全没关系了。
让我能直接体会到的最大不同的是:在加拿大,人与人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论在什么场合。在加拿大的那些年我从来没有被人撞到或者碰到,即时再多人的大型活动也是如此。大家会自觉相互避让,留出一个让大家都比较舒适的“交际距离”。有趣的是,比如在逛超市时,就算对面推购物车的人跟你并没有撞到,只是可能相互挡住了去路,大家也都相互说一句“sorry”。陌生人之间也会非常客气和尊重。(当然,我也遇到因为是中国人所以被歧视的事情,但非常少)。
而我回国后有遭遇在地铁、公共场合被路人莫名其妙推一下、撞到一下也会装作若无其事也不会跟你说对不起的人。人与人之间也会贴的很近,让我不得不把身体尽量缩起来。刚回国的时候真的很不适应,我也会经常在上公车或者地铁的时候避免触碰让其他人先上,导致我等了好几班车都没上去。回国久了,也就适应了,毕竟国情不同。但是让我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做的越来越好,希望我们年轻人,可以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不管身在什么国度,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认真对待。毕竟,冷暖自知。
4、家长常见问题解答(部分):
问题1:请问香老师,孩子刚刚进入国外课堂,语言方面不适应,听课需不需要准备录音笔?
说实话,我带去加拿大的录音笔一次都没有用过。在我看来,录音笔是个鸡肋,它会让同学们产生依赖心理,往课堂上一坐,打开录音笔,或许心里想着哪怕课堂不好好听我回去还可能听录音。那就大错特错了,上课都不好好听讲的同学课后就更不会好好听了。一堂课少至一个多小时,多至三个多小时,只有在课堂上消化大部分内容,课后复习去解决没有听懂的内容和做相关知识拓展才是硬道理啊!
问题2:初入大学,如何合理选择专业课和选修课?
就加拿大来说,大部分的学校及时在申请的时候让你选填意向性主修,也就是例如经济、数学金融、心理学、会计等等这类,在发offer的时候,很多学校还是只发到学院或者专业。(大学设置:学院——专业——主修/精修/辅修)。搞清楚了这么回事,那么就可以聊选课了。大一选课开放后,会有列表告诉你,你在大一的专业下,有哪些课是大一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选修课也分为专业选修课(同专业下的课)和开放性选修课(不同专业下的课)。一般大一的选修课较少,都是本专业的通识基础课。目的在于帮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不同方向主修,帮助大二明确主修方向(大二确定主修叫做declare a major)。
问题3:孩子生病该怎样就医?
首先到了学校需要先取你的医保卡。如果有不舒服小毛小病可以去学校的诊所先诊治,在加拿大医生分层级的,一开始不会见到所谓的主治医生。如果你的病情在学校的诊室已经搞不定了,医生会告诉你需要到正儿八经的“医院”进行治疗(类似国内综合性或三甲医院)。急诊包括救护车的费用很昂贵,没事儿千万别一脚踏进急诊室了,等拿到账单估计你的病都会吓好了。我在学校诊室看完病要求去医院验血,拿到验血单后才知道一共花了500多加币(还好这部分在保险范围内)。但是不得不夸赞当地的医疗设施以及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非常好,当时抽血的时候我是半躺在椅子上的,过程中还跟医生唠了十块钱的嗑儿。
如果病情比较重,可以先去门诊,医院判定你的病情后会告诉你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加拿大的医疗资源十分发达,但是大家是平等分享医疗资源的,所以如果你不是病入膏肓,基本都要先预约排队。打个比方,我有个好朋友得了红眼病,排到了一个月后见医生,当时他已经好了。另一个学长得了阑尾炎,下午两点送至医院,不停打止疼针,第二天凌晨两点才做上手术。
所以,“排队、先来后到”这件事在加拿大真的很严格。在国内医院柜台办理挂号交费,在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旁边已经占了很多病友伸出了拿着病例给挂号窗口的医生的手,在加拿大千万别这样,很丢人。办事儿都在别人彻底办好之后,再轮到你过去(别人在办理任何业务的时候,请站在他身后一米以外的地方)。这是对别人隐私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礼貌。
另外建议大家,一定要坚持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尽量不要生病。如果真的是大病还是赶紧回国治疗吧,毕竟作为留学生我们虽然有保险,很多部分也不在保险范围内。小毛小病就去学校诊所就好啦。
问题4:去魁省留学需要准备什么行李、生活物品?
当年我出国前,我妈恨不得把家给我搬去了,后来才发现带去的很多东西根本没有用。建议一开始可以带一些生活用品和衣物,毕竟刚到加拿大的那几天事儿很多还人生地不熟。等安顿好了,就可以超市商场大购物了。
所以最重要的东西:护照+学签+钱是万万不可没有的。加拿大啥都有,很多服装和生活用品比国内还要便宜许多。需要提醒的是, 不得携带超过一万加币的现金,多出的需要申报。另外,肉类、植物种子、部分违禁成分药物等等是不可以携带的。随身携带的液体类每件不可以超过一百毫升。理论上只要不被开箱,什么都能带。偷摸着带盐水鸭这事儿之前同学也干过,还好没被查出来,但是建议危险动作,大家切勿模仿。还是好好遵守规定。
问题5:选择学校宿舍有什么注意事项?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房型可选(以单人间、双人间、套间为主),一般考虑安全度、性价、私密度比等等。都是看个人爱好。一般单人间最贵,私密度也最高。双人间私密度相对低,除非指定,不然你也不知道会和什么同学分到一间,但是性价比高。套间每个学生一个房间,公用客厅。也不是所有学校这些房型都有,需要根据学校再看。加成的学生在选宿舍的时候,我们老师们都会给大家建议和指导。具体选什么,还是看个人喜好。
问题6:要是孩子各种原因成绩不佳,不能完成大学学业,或者被学校劝退,此时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看是什么因素影响的成绩不理想,如果有合理要求(比如重大疾病、 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可以跟学校沟通争取如何补救,以校方提供的决定为准。一般如果某些科目成绩不好,很多学生会选择将成绩不理想的科目重修覆盖掉之前的分数去保持高GPA。如果所有科目成绩都不好,就要思考是不是其实这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并不适合这个学校或者专业。说的直白一点,如果孩子的成绩真的糟糕到在大学读不下去甚至肯定无法毕业,还是尽早转到学院就读更合适,不要再浪费时间做无谓的挣扎了。
毕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走纯学术研究道路,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很重要。认清自己和现实,切勿盲目追求名校效应。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毕业与滑铁卢数学系的男生回到上海后不找工作,成天在家宅着啃老,这种孩子就算是名校强势毕业又如何?不创造社会价值反而在浪费社会资源,最终苦的还是自己。在我看来,如果做不了聪明又会社交的学霸,宁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不丢人。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认真对待热爱的事业,就值得尊重。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提前了解、适应今后学习、甚至生活一辈子的地方。不管身在什么国度,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认真对待。毕竟,冷暖自知。
订阅相关资讯
加成订阅号
加成服务号
相关阅读
加成留学老师答疑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活动专区
搜学校看排名